一台工业相机,如何“看”出微米级的瑕疵?
一捆普通线缆,何以撑起特高压电网的“脊梁”?
一粒种子,怎样链接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增值链?
答案,写在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里。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0年来,新发展理念指引着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批具有核心优势的“链主”企业。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重要引擎。
补链:一捆线缆的“自我修养”
山东滨州,山东创新集团超强高导线缆工厂生产车间内,银灿灿的电工圆铝杆被拉伸成丝线。创新集团旗下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云海指向一卷看似普通的铝合金线缆,道出背后的攻坚故事。
李云海说,在全球“以铝代铜”的浪潮中,导电率与强度如同“鱼和熊掌”,是全球行业“卡脖子”难题之一。面对世界性难题,企业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开展配方调整、工艺试验和性能测试。最终,在微观结构调控和热处理工艺上取得突破,研发出超强高导铝合金线缆。
这一“补”,成为国产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一环。
李云海介绍,这不仅实现了该类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更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中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材料供应能力。整条产业链——从铝材冶炼、导线制造到电网建设——都因此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
“最直接的变化是成本降低和交货周期大幅缩短。以往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交货周期长,制约了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如今,我们实现了按需交付,以价低质优的高质量产品保证重大工程的建设需求”。李云海自豪地说。
补链,补的是短板,锻的是长板。一条曾经脆弱的产业链,在一次次创新研发中,变得“强筋健骨”。
李云海表示,产业链的国产化带动了上下游协同创新,拉动了国内铝材深加工、装备制造、检测认证等环节的技术升级,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我们与客户关系紧密‘链接’,从‘供应商’变成了‘战略合作伙伴’”。
转载自:人民网